捞矿浆、察颜色、摸细度,认真做好当班记录……在34年如一日的选矿岗位上,这套动作他反反复复做了几万次。他熟悉每道工序的生产现状和操作要领;他爱动脑筋、勤于实践,练就了一套过硬的选矿技术本领。34年的坚守让他从浮选工“小白”迅速成长为“点石成金”的浮选技术能手。他就是铜陵有色股份天马山黄金矿业有限公司选矿车间生产三班班长王玉红。
万事勤为先
2024年11月30日一大早,在选矿车间主任王刚强的陪同下,笔者来到选矿车间,只见王玉红拿起取样勺,盛好浮选机槽内的矿浆,低头吹着矿浆上浮的泡沫,用低压灯照着,仔细观察……王玉红开始了一天忙碌的工作。
王玉红与选矿工艺技术的缘分,要追溯到1989年7月。当时,刚刚从铜陵有色技校选矿专业毕业的他被分配到铜官山铜矿选矿厂当一名学徒工。浮选岗位是选矿车间选金系统的关键工序,各项工艺指标完成情况,直接影响矿业公司生产经营成效。
万事勤为先,王玉红经常蹲点熬夜,抽丝剥茧地寻找问题症结。为了更好地掌握浮选基本原理,以及药剂配备、设备运行等专业知识,熟练浮选操作技能,他购买相关书籍、搜集资料,一页页看,一条条记,直到吃透弄懂为止。“当时在学校只学到一些选矿基础知识,与生产实践有不小差别。我给自己规定了时间表,拜师学徒,苦练技巧以尽快进入工作角色。”王玉红回忆说。
为了尽快掌握选矿技术要领,以理论指导实践,他坚持每天提前半小时接班、晚半小时下班,总结一天的工作,不断改进技艺,虚心请教技术员和其他浮选工,并反复操作印证。针对选矿金指标不稳定问题,他主动向车间领导建议,用熟石灰替代生石灰,便于调节石灰乳用量,稳定浮选pH值。经反复实践,选矿指标得到较大改善。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摸索历练,王玉红成为浮选岗位优秀职工。
练就真本领
一名优秀的浮选工必须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跟他同班的同事张铜陵说,王玉红的看家本领是捞看矿浆,观察颜色和光泽度,用手指轻轻一捻,感受里边的颗粒状态。仅凭这一看一捻,他就能把矿浆中的精矿指标判断得八九不离十。
“迅速与上道工序衔接好,合理调整药剂用量,适度补水,这样才能避免选金指标忽高忽低。”王玉红在巡察中发现,黄药和丁铵均为水溶液,管道铺设在外墙,冬季容易结冰。他果断向车间提出整改方案,对管道进行防冻处理,使药剂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王玉红每天穿梭在车间,查找影响浮选生产的因素,进行浮选现象分析、数据对比。他提出了“浮选机立轴风道改造”等3项合理化建议,解决了生产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创效120余万元。
2004年4月,凭借过硬的浮选操作技术和较强的组织能力,王玉红被任命为选矿车间生产三班班长。在班组管理工作中,他完善了班组管理规章制度,明确了各岗位工作职责,从而形成了秩序井然的工作纪律。为了降低尾矿品位,提高产量,他优化药剂制度,跟踪配制、输送、添加过程,反复对比药剂消耗数据,进行现场实验……记录下每一个生产数据指标和选别状况。多年来,他带领职工围绕选矿生产的重点、难点,为选矿工艺的优化调整建言献策,逐步练就一身过硬本领。
“天马山矿井下矿源多变,矿石性质比较复杂,这就需要通过我们去摸、去看,及时调整各项选矿工艺参数,保证精矿品位及回收率。”王玉红说。他所带的班组,在车间生产指标考核中一直名列前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王玉红凭借勤勉好学、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精神,获得多项荣誉。2009年荣获铜陵市青年岗位能手称号,2024年获得铜陵市浮选工技术比武第一名。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矿山这片热土上,撒播着希望的种子,收获着成功的喜悦。